根據《國家發展改革委、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》,上海、廣東等地從1月1日起,再次加強了塑料制品使用的管理。其中,上海的商場超市將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袋。廣東省全面禁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。
記者探訪“塑料之鄉”: 小加工廠仍在觀望
塑料袋加工廠負責人 汪留生:自己家里人,小作坊,雇了三四個工人,白天晚上都干。
汪留生的加工廠每年有1300萬元的產值,主要生產的是PE材質的不可降解塑料袋,屬于新“限塑令”下重點限制的塑料制品。由于目前“限塑令”只在少部分大城市實施,兩節期間又是塑料袋消耗的傳統高峰期,汪留生的廠子還是能接到不少春節前交貨的訂單。然而,在他看來,“限塑令”的影響仍然存在。
塑料袋加工廠負責人 汪留生:本來往年的話,不單是年底還要用,現在年底的庫存訂單就沒有了。
在桐城,多家作坊式的家庭企業主普遍感受到了“限塑令”下的經營壓力。
塑料袋加工廠負責人 汪先生:沒有市場,不管是吹膜也好,加工也好,都不行了。
然而,不論訂單多少,這些小型加工廠大都在繼續生產原有產品。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,如果想要轉型升級,除了改進生產線需要數十萬元的費用外,原材料的成本也將大大提高。在桐城,一噸可降解原材料的價格約為兩至三萬元,是原有PE原材料的三倍。
塑料袋加工廠負責人 汪留生:比如我的廠正常運轉資金是三百萬,但是用了可降解的原材料,就不止三百萬了,最起碼要投資一千多萬元去運轉。
此外,可降解原材料對存儲條件要求更高,小型企業目前粗放式的存儲管理很難適應。而產品的易降解,又使購買方不再像以前一樣一次性購買大量產品庫存。由于帶來的訂貨量不穩定,也讓大批小加工廠采取了觀望的態度。
記者探訪“塑料之鄉”: 主動轉型 規模企業各尋出路
安徽格努博爾塑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厚忠:超市的購物袋現在只能占我們百分之四十。2021年肯定慢慢壓縮到百分之三十、百分之二十,慢慢這樣減掉。
在走訪當中, 記者發現“塑料之鄉”的塑料產業變革,并非單單源于眼下的“限塑令”。實際上當地企業的轉型早就已經開始。
安徽桐城市包裝印刷協會會長 方帆:五年之前已經轉型了一部分,我們向軟包裝和酒類包裝,這些高檔次產品,已經在轉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