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首市新馬集·申湖雙創園——延長塑料再生經濟產業鏈
界首市新馬集·申湖雙創園位于界首市北部,光武科技園東側,011縣道南側。規劃面積約1000畝,核心片區(啟動區)約500畝。園區規劃結構為“一心一帶一環三區”。
園區外圍的環形貨運車道寬24米,能夠滿足大型貨車貨運需求;內部主要景觀車道寬20米,次要道路根據需求有兩種,分別是16米和12米(8米車道,兩側各2米人行道),形成“快慢并行”的交通網絡結構。
作為界首北部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組成部分,新馬集·申湖雙創園園區定位為涉及原料初加工、循環再利用的產業環節,是光武鎮新材料產業集群的重要補充。
“光武科技園已成為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,也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再生塑料回收、加工、利用、供應中心,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再生塑料產業鏈條,實現了再生塑料集群化發展。申湖雙創園緊鄰光武科技園,能夠依托光武科技園成熟的產業基礎,嵌入光武科技園再生塑料產業集群,搭乘發展便車,實現快速發展。”相關負責人介紹,直面產業難題,錯位區域競爭,創新產業組織方式,找尋現產業規模化、集聚化破題路徑,走特色化的產業壯大道路是新馬集·申湖雙創園的規劃理念。
根據規劃初步方案,新馬集·申湖雙創園將通過多種策略謀求更好產業發展。“延長塑料再生經濟產業鏈,從‘材料加工’向‘產品生產’延伸,引入項目,積極發展下游加工環節,搶占熱點應用市場;與專業機構和行業協會合作,依托目前本地市場,成立初步的產品和技術交易中心,培養集成商優勢,逐步發展成為綜合性產品交易市場;圍繞PA、PC、POM體系培育三條工程塑料科研技術鏈條,引進機構合作,建設支撐平臺,形成技術和人才集聚;搶抓國家級高新區規劃帶來的產業轉移,重點對接光武科技園和企業,創新政府合作,突破產業集聚捷徑。”
界首市堯天湖雙創園——集機械設備拆解制造為一體的雙創園區
界首市“堯天湖雙創園”位于王集鎮趙大中心村西側,園區規劃范圍1085畝,其中核心片區394畝,控制區范圍2318畝,配套生活區約137畝。
堯天湖雙創園區定位為“集機械設備拆解制造為一體的雙創園區”,產業主要發展方向為承接西城科技園產業轉移,以現有存量產業為基礎,大力發展根植性強的、有潛力、有特色的產業。
產業主導方向為汽車拆解和零部件及整車再制造、小家電回收拆解及再制造為主導的產業園區。
該雙創園規劃設計秉承生態優先的理念,突出生態特色,完善園區的生產配套和生活配套,力爭打造成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節點,通過雙創園的發展改善周邊鄉村農民的生活品質。
堯天湖雙創園區除了雙創園片區外,在園區東側還規劃了配套的職工生活片區,約137畝。
堯天湖雙創園交通便利,通過三條省道一條縣道將園區對外交通與“全市域快速通道”無縫對接,快速可達寧洛高速及界首南站、臨泉楊橋兩個高鐵站點,交通優勢明顯。
南北聯動“聚八方之塑,塑天下之需”
界首市廢舊塑料收購、加工最早起源于光武鎮,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,發展與90年代,此階段主要以收購為主,經過簡單分揀、批量銷往外地。2000年,粉粹、造粒加工開始發展,2002年后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,并幅射帶動靳寨、新馬集等鄉鎮。特別是近兩年,隨著世界原料價格的上漲,廢舊塑料加工日益興旺,從四個主要的鄉鎮辦事處總體情況來看,現從事廢舊塑料收購、加工的已達2000多戶,涉及從業人員40000多人,年收購量達37萬噸,加工量達23萬噸,實現營業收入12億元,年利稅3620萬元,已經由簡單的收購分類發展到專業分類加工,乃至塑料制品生產,形成廢舊塑料收購、分揀、加工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。
在園區規劃上,本著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,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,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,提高資源利用率,降低廢物最終處理量的原則,在充分探索資源條件,產業布局,市場需求以及經濟和環境成本的前提下,按照循環經濟的模式,認真做好建設、土地、環保、產業等方面的規劃。
2019年界首市政府一次性增加兩個雙創園,南北聯動促成產業鏈的不斷延伸,產品附加值的進一步挖掘,界首市再生塑料產業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經營、集聚化發展、環保化管理的“三化”并進之路,“聚八方之塑,塑天下之需”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。